石园理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财视觉 > 正文

理财视觉

论从价值变化到交换改变的传导(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就是交换价值的关系)

sddy0082023-01-09理财视觉100

论从价值变化到交换变化的传导

吴兴广

(清华园互联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00)

摘要:把我国经济的内外循环概念扩大到一切交换中,内交换是等价交换,外交换也就是平常说的交换是在内交换基础上的交换。提出部门偷懒造成价值改变交换价值如何改变的问题,认为价值改变时候需要生产者或消费者主动才能传导到交换价值。如果消费者或生产者不传导这种改变,那么交换比例保持不变。

关键词:价值;交换价值;生产力;平衡状态;传导

作者简介:吴兴广(1987),男,河北邯郸,E-mail:,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市场经济,在理论上可以看做是没有剥削的交换。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成功解决“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1]这类个体劳动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不过随着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2]论断的产生,那么类似的问题又会产生:即如果实际生产的部门所有生产者都偷懒即造成部门偷懒,形成时间加长,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加长,交换比例就提高吗?

抛开偷懒或实际生产力变化造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改变的原因,假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改变,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长,交换比例就会增加吗?如果生产部门生产力提高造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降低,那么交换比例也降低吗?这里部门是资本论中所指部门即商品的所有实际生产者,部门是生产同种商品企业的集合。[3]

生产不同商品的部门组成经济社会。当把部门看成一个整体考察问题时候,生产力越提高价值越低,造成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交换来的商品减少,这样发展生产力对部门来说是没有带来益处的,而实际经济中常不是如此。参照资本论解决个人生产劳动的方法依此外推,那么社会必要劳动生产力原本看成部门平均生产力,部门的平均生产力即是所有这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平均生产力,但没有包括没有生产但能够生产这类商品的其它的人类群体。部门作为生产者看做交换的一方,消费者看做交换的另一方,那么就是也要考虑消费者这一方对商品的生产力。把实际生产和没有生产的都加在一起,一起算商品的平均生产力,那么这时候看当部门平均生产力提高时候,同样时间能够生产更多商品,但以整体所有人计算的平均生产力对应的商品价值量还没有改变,所以价值不变,这样生产力提高能够生产更多商品造成生产的总量增加,交换来的商品价值量增加,所以部门也提高生产力利于自身。这里其实就是说部门平均劳动还不是同一劳动。

这与“由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就是该部门生产单位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降低(或提高),而后者直接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所以,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4]”的结论是不同的。既然出现不同加上没有生产的人员参与平均,因此这里还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上面的推导是否合理。

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等量价值,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等的,在这一前提下,当生产力提高时候,造成相等时间内产生更多数量的商品,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低。而根据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单位商品价值量越低,交换来的交换价值越低,那么交换的一方为什么要提高生产力?

对于这个问题,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出解释。

(一)整体角度分析生产力变化

设所有人都是同一的,原来群体人员为2n,假设两种商品生产力相同,其中一半人员即n名人员组成群体A生产a商品,另一半人员组成群体B生产b商品。

由于所有人都是同一的,那么两个群体人员都是可以任意调换的。群体A中的人员虽然生产的是a商品,但也能生产b商品。群体B人员也能生产a商品,生产力一样。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说的是这种同一的劳动生产的。

如果所有人生产力都是同时提高,即所有人还是同一的,那么生产力提高造成价值降低,但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商品总数量增加,由于两种商品都是同一提高,那么不论交换价值怎么变化,交换来的总量是增加了!就是说不论生产力提高多少,价值如何降低,最后都是交换来的商品总数量增加了!这里是商品总数量增加,不是说商品价值总量增加,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明价值总量是增加的。

其中对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力提高不是单纯生产的人员都提高了,而是即使没有生产这部分商品的其它人员也提高了这类商品的生产力!看出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更多数量的平衡状态,而价值与生产力反比是这种关系下的论断。

(二)局部角度分析生产力变化

考虑只有一方提高生产力的情况,假设后来生产b商品的群体B生产此种商品的生产力提高,整体提高,例如生产力提高一倍,而群体A中劳动者生产a商品和b商品的生产力不变。这样群体A和群体B的生产者生产力就产生不同,不再是同一的劳动者。交换不会以群体B的生产力对应价值进行交换。从交换看群体A和B都是交换的一方,是局部,属于个体,与个体本身包含的生产人员数量无关。局部生产力不决定价值。双方看成一个整体才是价值的决定群体。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交换的一方,都是局部,这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数量无关。这样即使再多的生产者组成的生产部门即使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所有者,它都是交换的一方,都属于局部。局部生产力不代表同一劳动,不决定价值。

生产力改变造成价值改变,那么价值改变后如何传导到交换价值的呢?

整体而言生产力提高,商品总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每个个体人均商品数量增加,这个增加通过交换完成。整体而言每个个体都是同一,生产力提高是同一的。而具体到内部,这个生产力提高可能是由部分人员的生产力提高造成的,然后整体考察平均成个体同一的提高。

从整体角度考察,生产的目的是满足需求,生产力越高,相同时间能够提供的产品越多,能够满足更多人类需求,使需求处于更高数量的平衡态。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等价交换。整体是指把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看成一个整体,生产力是对于整体而言的平均生产力。而深入内部具体局部分析时候,又有几种不同情况:1,生产者生产力提高造成整体平均生产力提高;2,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提高了生产力,造成整体平均生产力提高;3,消费者生产此种商品的生产力提高,造成整体平均生产力提高。整体平均生产力对应着同一。由于三种情况的不同,这里不能简单说由于最后平均生产力一样,那么具体交换时候就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相同的也需要论证。

如果从生产力改变最后商品总量改变入手,假设消费者与生产者同一提高生产力,那么由于两者同样改变,所以总量会平均分配,结果与生产力提高价值降低,交换价值降低的结论相同。

假设消费者生产力提高造成整体生产力提高,那么一个是生产总量不变,可能结果是交换价值不变。另一个可能是由于整体平均生产力提高是由消费者生产力改变造成的,那么商品交换价值可能是降低的!

假设生产力提高由生产者生产力提高造成的,与原本由消费者生产者共同提高生产力造成相同的生产力提高结果,那么消费者交换来的商品应该分给生产者,这样生产者会得到更多的商品。

以上三种情况简单的假设推导告诉我们,虽然价值改变造成交换价值改变,但是进入研究整体内部具体分析经济现象时候,可能是不同的。就是说整体结论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生产力提高时候价值降低,传导到内部具体双方交换时候,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上面生产力提高造成整体平均生产力提高时候,由于都是生产者造成的,那么原本消费者提高生产力得到的商品可能会转移到生产者身上。而其中转移是通过交换完成的,由于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商品,这样具体交换时候,那么必然是生产者的生产力提高使它交换来更多商品。这与整体结论生产力提高价值降低是不同的!但是它又符合整体的考察价值降低造成交换降低这个结论。因为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组成的整体而言,这个商品的价值是降低的。

三、价值总量的分析

(一)价值总量经典的分析

林岗教授曾举过一个制笔的例子:“在制笔部门,原先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1小时生产10支钢笔,现在提高到1小时生产20支钢笔:这时,每支钢笔的价值量由0.1小时下降为0.05小时,但制笔部门1小时生产的钢笔不论是10支还是20支,其价值总量总是1小时。”[5]

这是对价值总量的一种分析。价值总量是否变化也一直是价值论中研讨的焦点。上面对整体与局部不同角度对价值传导的分析,启发我们对价值总量再来一次具体分析。

上例用公式表示就是T=1小时=20支钢笔=10支钢笔。

(二)添加新的因素分析

10支钢笔代表一定数量的平衡,20支钢笔代表另一数量的供求平衡。如果在10支钢笔代表一定数量的平衡的时候,需求没有改变,此时生产20支钢笔,不理解成供大于求,供给量需求量不相等现象,而是另一种分析,商品具有一定时间期限,超出这个时间才会坏掉。这样在时间期限内,由于需求没有改变,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好是原来平衡状态需求的两倍,那么相当于满足了原来两个时间的特定数量的平衡状态。例如原本平衡状态表示一个小时的价值总量,那么后面的情形就相当于两倍平衡状态的商品,就相当于两倍原来的价值,这样价值总量就变成两倍原来的价值总量。

商品具有时间期限,这是一直存在的事情,属于商品的储藏范畴,暂时称为商品的储藏。这里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条件运用到价值分析中。考虑商品的储藏因素,生产力的提高,就相当于一样时间内造成原来平衡状态的商品价值总量的提高。这是以原来平衡状态为标准进行的衡量。如果生产力提高的同时,需求也同样发生改变,假设需求与供给成比例变化,向这样造成新的平衡,那么在这个新的平衡状态中,商品的价值确实降低了!单位商品价值品量与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这里得出:如果考虑时间因素,价值总量可能改变。如果商品能够存放足够久的时间,以至于它能够在损坏前被充分交换掉,那么此时价值总量是可以改变的,商品价值保持不变,价值总量与生产力成正比!

(三)如何解释“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价值总量不变”与“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价值总量改变”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是分析角度的不同,从整体角度得出结论,从内部分析即局部角度得出结论。其次是覆盖范围不同,整体考察只有一个结论,从内部进行局部分析时候是有两个结论的。

从整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何转变成具体的局部分析时候的的呢?这就是传导问题。

“宏观与微观的不同造成宏观分析得出的结论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价值在微观中必须加上供求平衡条件。”[6]与“商品具有时间期限……”段落后面的分析都可以知道结论在具体分析时候变成有条件限制的结论即“这个结论是不同平衡状态的对比得出的结论,适合范围当然是平衡状态的比较。”

所以具体分析交换的时候“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的论断说的是原来平衡状态与另一平衡状态的比较。

这其中涉及到需求同样量的变化,如果需求不变,以原来的需求为标准的供求平衡状态衡量价值,那么生产力提高造成产品数量的提高,显然满足原来平衡状态的数量也在提高!这样计量的话价值就是增加的,是变化的!变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改变。到此得出结论,价值的计量与需求有关,与供求平衡状态有关。价值总量不变与价值总量改变显然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四、结论的推导结果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是说的是原来平衡状态与另一平衡状态的比较,接着这个论断往下推导。在任意状态,达到平衡状态时候,生产力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最小的一个数值,例如需求量单位时间内为a单位,那么供给也需要达到a单位数量。这里生产力就不能低于单位时间a单位,那样就会造成供不应求,不能达到平衡。而如果生产力发展例如提高一倍,按照以往理解,如果不加供求平衡条件,可能就会得出结论价值降低一半,交换价值降低一半。而加上供求平衡条件后,由于平衡条件不变,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但是平衡状态的数量决定最低生产力不变,这样交换价值不变。即交换价值由原来平衡状态的数量决定的最低生产力对应的价值来决定。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就发生改变了,不是价值决定交换价值,而是供求达到平衡时候的平衡量对应的最低生产力决定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需求不变时候,虽然生产力发展,但只要满足的商品数量不变,商品的交换价值就不变!

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改变时候,例如提高一倍,但保持了生产总量不变,那么交换来的交换价值不变。这与生产力发展无关,与发展的生产力对应的价值无关。

举例说明,例如原先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1小时生产10支钢笔,现在提高到1小时生产20支钢笔。

这个例子就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需求没有改变,那么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但交换价值不变。交换价值由最低的生产力对应的价值即10支钢笔的价值为1小时决定,而20支钢笔的价值就是2小时。这里是一方需求不变,生产者不主动改变供给量的情况。如果生产者愿意让出部分生产产生的利润主动降低交换价值,那么情况就是在基础上的改变。

因此得出结论,价值由平衡态均衡数量决定的最小生产力对应的价值决定,而不是此时实际发展的生产力决定!

当生产力发展,交换价值是否降低是由生产者主导的!此时消费者不决定交换价值是否改变!交换价值的改变是由生产者传导的!如果生产者主动让出部分生产发展带来的剩余,那么交换价值降低!

“在部分部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各部门商品仍保持原有的比价关系,那么按照价值(劳动时间)来说,就会在商品间形成不等价交换,生产率提高的部门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换取劳动生产率未曾提高部门的更多产品。”[7 ]——说明早就发现交换中存在保持原有的比价关系的现象,但是理论解释时候归结为不等价交换。现在依据价值传导观念,均衡状态的最低生产力决定交换价值的论断,那么这种保持原有比价关系的现象属于等价交换!

五、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情形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717页,马克思谈到了织棉布者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棉织品按比例来说生产过多了,虽然在这个棉织品总产品中只体现了一定条件下为生产这个总产品所必要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总的来说,这个特殊部门消耗的[第二种]社会劳动已经过多;就是说,产品的一部分已经没有用处。因此,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

这里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解是从供给与需求数量进行分析,认为供给量过多造成供给大于需求,部分商品劳动失效,然后从实际出发,分为生产条件不同的企业,认为生产条件差的企业会被淘汰,显然这是一种情形。

当然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上面提到的商品时间期限的情形,归结为商品储藏情形。这里改变视角,不从生产条件不同出发进行分析,假设生产条件都是一样的,生产力都是相同的。考虑的不是生产量大于需求量的不平衡,而是另外一种情形,商品能够存在一定时间,那么多出的量可以算作下一时间阶段的需求。这样生产出的商品就不算供大于求。这时候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问题,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价值降低,但交换价值不变!

由这里想到平衡状态,生产力可以改变,但保持总量不变与需求量相等,此时供求平衡状态不变,从平衡状态反推平衡状态生产力,那么一般得出的是平均生产力也是最低生产力决定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这里的平均生产力可以是实际是生产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是实际生产力大于平均生产力,例如提高一倍,而生产时间减半,这样时间与生产力的乘积即供给量不变,保持供求数量平衡。这样理论上平均生产力不变,就相当于价值不变;价值不变,交换价值不变。

这里平均生产力指在时间上的平均,不是指不同的生产者之间的平均。例如生产力提高一倍,但生产一半时间,休闲一半时间,平均生产力不变!

平均生产力也是此时平衡状态需要的最低生产力。

最低生产力对应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这与西方主流价值论中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是多么的类似!那边是边际效用决定价值,这边是最低生产力对应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其实效用也决定价值,但不一定决定交换价值。两者是如此类似!考虑到具体交换时候,两者分析角度的对立,那么一个以最高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一个以最低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也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六、内外循环概念的引入

“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但好处可能不止是这一点。卖葡萄酒买谷物的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B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A生产出更多的谷物。可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用同样的交换价值,A能得到更多的谷物,B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一个有许多葡萄酒而没有谷物的人,同一个有许多谷物而没有葡萄酒的人进行交易,在他们之间,价值50的小麦和价值50的葡萄酒相交换了。这种交换不论对哪一方来说都不是交换价值的增多,因为每一方通过这次行为得到的价值,是和他在交换以前握有的价值相等的。”[8]

这里交换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显然用的是比较,用分工后生产比较分工前的生产。说使用价值增加是相对于交换中任何一方而言的,是相对于生产者或者消费者而言的,属于局部分析。而价值没有改变是指交换前已经这样生产已经具有等量的价值,用的是同一劳动衡量的,不是交换一方的劳动,即从整体角度分析,不是局部分析。那么用交换一方的劳动衡量是否价值增加呢?在此问题前,我们先提出另一问题即使用价值增加,那么相对于整体而言,使用价值增加了吗?效用是衡量商品的使用性的,这里不区分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组成的整体考察,商品生产出来后,产生的总效用已经确定,那么交换的时候,双方不过是以等价的方式互换不同的商品效用罢了。交换之前是这些效用,交换之后也是这些效用,总效用没有增加!而相对交换任何一方而言,却普遍认为对方增加了使用价值,增加了效用,显然这与不同的角度考察有关。

为了检验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可以尝试从消费者或生产者一方来计量价值,试看能否得出类同的结论。即从交换的一方,不是从交换整体的角度出发看价值。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属于交换的一种,因此有自己特点的同时应该也含有一般交换的规律。每个学者入手方式不同,这里是从国际贸易入手研究的。

绝对优势解释国际交换的一部分,相对优势也是国际交换的一部分。国际交换属于交换的一种,因此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原理都可解释交换的一部分,交换并非单独由一种原理完全解释。这里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外扩的时候不一定都成立。假设成立继续推导。有没有更简单的交换原则来体现交换的完成,包含着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呢?

最近我国经常提经济内循环代替外循环,这里借助内外循环概念,推到一切交换现象中研究。

两人或两人以上形成群体的时候,以群体为研究对象作为交换的一方进行考察。群体相当于其它科学的“系统”。系统有循环,群体有交换。系统有内循环和外循环。系统内部的交换叫做内循环,两个系统之间的交换叫做外循环。把我国内外循环引进到一般交换分析中,外循环时候,每个系统是作为交换的一方来看待的,看做交换的个体,属于局部。例如国家是个群体,作为交换一方时候又是个体。国家与国家的交换就是外循环,国家内部交换是内循环。例如交换双方是个体,两个个体的交换是外循环。个体内部当然不能交换了,此时加入生产概念,内部循环就是自己生产。外循环也就是平常的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是否比内生产有利。例如把部门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交换的一方进行研究时,此时部门也是局部,是个体。

首先分析以什么标准进行内循环的。交换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吃亏,使交换来的商品变少,那么等价交换就会形成必然。注意这里等价交换是依据什么得出的。那么外循环交换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完成交换的呢?首先当然也是等价交换,这是第一个成交方式。然后由于每一方都有内需,那么交易不一定一定成功,这时候要想交换,就需要付出比内交换高一些的价值来完成交换。

此时平常的简单的交换现象就变成一个比较现象,任何交换的一方都有内外交换体系,内交换是等价的,外交换就要比内交换有利才能发生。当外循环等于内循环时候,交换可能发生;当外循环交换高于内循环时候,外循环优先发生。用价值衡量这些,就变成交换产生一般是因为,外交换得到的价值大于等于内交换得到的价值。这里的价值是从局部从个体出发分析的价值与资本论中的价值不一定相等,价值是从个体出发计量的价值。

交换产生的原因就变成交换来的价值大于等于自身内交换的价值。当把交换的一方看成整体考察时候(即不把所有的交换者分开来看),内交换的价值就是自身生产的价值,就是说交换达成的条件是大于等于交换方的自身生产价值。

这里看到虽然以同一劳动衡量的价值看交换是等价交换的,但具体到交换的一方,由于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生产者或消费者以自身衡量商品价值时候,交换不是等价交换的,交换是以大于等于自身商品价值来交换的。如果以同一劳动衡量的价值看交换,交换是等价交换的,那么以交换一方衡量价值,这时候交换与等价交换略有不同,但也有等价的基础,即都是在内交换等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换,这里可暂时称作相对等价交换。

七、抽象与具体

从最简单情况出发进行考察,假设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能够生产任何商品,并且具有相同的生产力。设群体人员为2n,一半人员即n名人员组成群体A生产a商品,另一半人员组成群体B生产b商品。对群体A而言,内部对应的是x个a商品=y个b商品,对群体B而言,内部对应的也是x个a商品=y个b商品,这都是根据内部的价值而言的。而双方进行交换时候,每一方又成为局部属于交换整体的一部分,此时交换还是x个a商品=y个b商品。这个时候依据的是整体的价值即抽象成同一劳动而言的。从局部出发,用内交换与外交换考虑,也因为两者相等,得出同样结论。这时候用同一劳动衡量价值,价值是唯一,交换也是唯一值,此时是等价交换同一模式。

而此时A群体各方面生产力不变,B群体生产a商品生产力不变,生产b商品的生产力提高,为了简便设成一半。那么对于后者而言内部交换就变成x个a商品=2y个b商品。对于整体而言的价值相等,即转换成整体的同一劳动,(计算不太仔细,大概)交换应该是x个a商品=3y/2个b商品,反正既不是x个a商品=y个b商品也不是x个a商品=2y个b商品,而是两者之间的某个值。

此时由于交换双方都与同一劳动产生区别,那么上面提到的等价交换同一模式就变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

而根据内交换外交换比较法,对于群体A而言,x个a商品=y个b商品是底线,大于它更好;对于群体B而言,x个a商品=2y个b商品是上限,小于它更好。因此综合两者它们成交的范围是y个b商品x个a商品2y个b商品。就是说从局部从个体价值分析,交换的条件是个体价值的等价交换+利己性,交换不是唯一的!

考虑到这是单一模式,加上完全竞争模式中竞争的影响,如果考虑生产者竞争,那么最后形成上面的等价交换同一模式。如果考虑消费者竞争,有的消费者希望更有效率更快的完成交换,那么成交时候的交换价值可能就不等于等价交换同一模式中价值。而是变成上面提到的相对等价交换模式。

在相对等价交换模式中,交换是一个数值范围,个体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边,生产者消费者双方决定交换范围的两个边,即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不是价值决定交换价值,而是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边。

这是考虑最后交换形成单一价格的时候,当我们再外延思路时候,由于每个交换都是多种交换价格同时存在,这样最后所有交换个体组成整体时候,多个交换状态(即不同的交换价格都有成交)同时存在也成为不能排除的存在。这时候,即使以同一劳动衡量的价值考察交换也变成“价值唯一交换价值不唯一”!当然这说的是平衡状态的时候,价值唯一时候,交换价值不唯一!

当然实际经济现象中很少发现这种现象,这里只是作为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来提出。不过股市中的交易具有类似特点。

从整体考察,价值唯一,交换价值唯一。而具体考察时候,整体考察的结论在具体中的表现具有多样性!两者的关系是具体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从属于整体分析的结论。

八、如何把穆勒提出的国际交换纳入劳动价值论?

以同一衡量价值时候,实际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与同一的生产者有差别,这就造成选择时候的多样性,不再是单一的等价交换同一模式,而是相对等价交换模式,这样由于需求弹性的不同生产者或消费者做出让步,形成与等价交换同一模式的交换价值不同的交换价值成交。而此时也是平衡状态!这样价值与交换价值的非单一性能够成为解决穆勒国际交换的一种方式。

九、内外交换看比较优势原理定贸易

从内外交换法看交换,当对方占比较优势的商品自己生产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决定交换得最高点,这样能够迫使对方降低交换价值。如果完全放弃对方占据比较优势的商品的生产,那么就会完全失去压制交换价值的权利,交换完全由对方决定,失去主导权。当对方生产力提高时候,对方具有决定是否降低交换比例的主导权。比较优势原理只是从静态描述交换时候提高生产对双方都有利。而实际情况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是变化的,经济是动态的。经济动态中交换的一方可以不断降低内循环交换价值来迫使外交换价值降低,这样交换更有利。即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商品的生产力的提高能够降低交换价值。

同样商品,消费者生产者提高与生产者生产力提高虽然都形成整体平均上看生产力的提高,但两者是不同的!

十、部门劳动与同一劳动

当群体是部门时候,显然这里与经典的结论略有不同。当把部门劳动看成同一劳动时候,就会把部门价值看成同一劳动对应的价值,或者说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部门价值就变成整体的价值,而从整体局部两角度分析,显然部门不等于整体!部门生产力或平均生产力不是整体生产力,不是同一劳动对应的生产力。关于部门价值与同一劳动对应的价值不是相等的,这里部门生产力提高时候,直接把部门价值作为整体价值显然对部门内成员是不公平的,是不平等的。整体包括交换双方,双方的的统一平均才是同一的劳动。

显然以群体角度和内外比较交换分析,同一劳动对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价值量显然高于部门价值量。

群体角度入手分析交换双方时候,以内外交换分析交换形成时候,当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力不同商品的个体价值不同时,就会产生交换不是唯一的情况,区域内都能够成交,现在说的均衡是交换区域内的一种情况。

由于不是唯一的,那么此时不同商品之间就会有比较,产生边际替代率问题,当替代率相同时候,就会出现均衡。此时从价值角度看,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平等交换属于均衡。如果均衡不是唯一的,那么此时价值论说的价值均等交换是均衡的一种特殊情况。

十一、寻找20码麻布=20码麻布的一种经济含义

马克思在论述“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时候,举例说明“例如我不能用麻布来表现麻布的价值。20码麻布=20码麻布,这不是价值表现。相反,这个等式只是说,20码麻布无非是20码麻布,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麻布。”[9]这里说明同类商品用来表示价值时候是不可取的,不能用麻布表示麻布价值。这里论述的角度应该是从同一性出发,从把交换双方看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的。原本20码麻布=20码麻布是没表示价值含义的,但从交换一方即局部分析时候则又不同。

如果从交换中单独一方来考察例如生产者,那么式子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2盎斯金,或=1/2吨铁,或=其他”[10]——公式a.

表示的价值就与从整体角度考察分析的价值在量上是不同的。从生产者角度看来,公式a只是表示自己的内交换价值。在消费者看来,可能又是一套等式,例如(20码麻布=1.5件上衣,或=13磅茶叶,或=37磅咖啡,或=2夸特小麦,或=1.9盎斯金,或=1/3吨铁,或=其他)——公式b.

那么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由于信息不充分,两者会寻找一个商品作为中介,例如这里两者无意间用麻布作为中介进行交换,即20码麻布=20码麻布。

详细列出就是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2盎斯金,或=1/2吨铁,或=其他=)20码麻布=20码麻布(=1.5件上衣,或=13磅茶叶,或=37磅咖啡,或=2夸特小麦,或=1.9盎斯金,或=1/3吨铁,或=其他)

左边表示交换的一方生产者,后边表示另一方消费者,那么具体怎么交换的呢?例如茶叶交换的范围就是大于等于10磅茶叶小于等于13磅茶叶。交换不再是唯一!具体交换可能是某一方让利多些,另一方让利少些。这是依据内循环等价交换外循环利己交换得出的结论。具体的让利多少与需求弹性有关,这又包含了穆勒对交换的分析。

原本20码麻布=20码麻布是没有含义的,不是价值表现,但是如果不从整体分析,从交换内部即交换双方中任何一方考察,等号左边表示交换的一方,右边表示另一方,等式的每一方后面都还有一系列等式,是自己对不同商品的一种价值衡量,是从局部出发对价值的衡量。

从时间角度看20码麻布=20码麻布,前一时期的商品平衡态数量x与现在的平衡态数量y,显然整体看两者的价值是不同的,但是式子20码麻布=20码麻布提供了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的比较,例如国民价值总量GDP的计算。

十二、交换价值具有稳定性

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这个稳定也包括交换价值。

原本认为当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候,认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当生产力提高时候造成价值降低,此时交换价值降低。在这里则认为,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量不变即平衡态数量不变,那么即使生产力发展即使部门生产力发展,交换比例也不变。供给量等于生产力时间,此时生产力发展后,可以降低时间保持供给量不变,此时只要供给方不主动降低价格,那么消费者是可以接受交换比例不变的。此时虽然价值一直降低,但交换价值不追随价值降低。即平衡状态交换价值具有稳定性!价值改变没有传导到交换价值上。

生产力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者引起的,另一种就是消费者对此商品的生产力发生改变。第二种情况下生产力的改变造成价值改变,价值降低则交换的最高比例降低;价值提高则交换的最高比例提高。但具体交换比例不一定改变。

虽然每次交换都是具体的交换比例,是确定的数值,但是这不表示交换本身就是确定的!

消费者对购买商品的生产力,没有实际参加生产,但具有潜在生产的可能。这类生产力变化对交换与交换价值也具有影响。这是穆勒分析国际贸易时候尚未提到的一点。

平衡状态决定的价值是最大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生产力发展,价值改变,但只要生产者不直接追求更多剩余价值,降低交换比例进行交换,那么交换价值不变。条件,消费者生产力不变。举例说明,例如平衡状态平衡数量是10支钢笔(1小时时间),那么平衡态决定的价值就是10支钢笔/1小时,后来生产力发展每小时能够制造20支钢笔,,现在的价值就是20支钢笔/1小时,10支钢笔/1小时就是平衡态决定的最大价值,它决定交换比例,虽然现在价值降低了,但交换比例不变,依然是按照10支钢笔/1小时得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为这里价值到交换价值的传导是由生产者传导的!

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对于这个论断,经典的理解是价值与交换价值是一一对应关系,价值是多少就决定了交换价值。价值与价值的交换是一对一的交换,否则就不是等价交换。而上面却说了不同的价值可以对应同一交换价值,因为平衡状态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变成多对一关系。

那么经典理解是否具有局限性呢?可以把经典的解释看出是抽象的整体的角度分析的,而上面的理解是内部的局部的分析。它从整体看来依然符合抽象规律即价值与交换价值是一一对应的!就是说认为生产力发展后依然以10支钢笔/1小时交换符合整体看来的应该以20支钢笔/1小时等价交换的规律的。

十三、当部门偷懒造成社会必要时间增加时候,交换如何变化?

当部门偷懒造成社会必要时间增加时候,交换如何变化?

一种情形是生产者即部门依据价值增加,提高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比例提高,消费者降低需求,购买量降低。还有一种情况是考虑利己性,消费者也是其它商品的生产者,交换的另一方即其它部门也会偷懒造成自己生产的商品价值增加,消费者不愿使自己交换中吃亏,所以最后又会达到原来交换比例。这样虽然商品的价值增加了,但交换来的商品数量却没有改变即保持了原来的交换比例!

从第二种情形看,生产力降低价值提高时候,交换也有保持原来平衡状态的交换比例的性质。

当信息不完备时候,消费者不能区分对方是偷懒还是生产力本身降低造成的价值提高,那么此时虽然是不同原因造成生产力降低,但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其中一种情形就是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提高了,但交换比例不变。这里分析添加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己性假设。

十四、换个角度看边际效用均等规律

如果要使商品总效用最大,必须满足:MU1/P1=MU2/P2=…=MUn/Pn=。如果MU1/P1中MU1不变,而P1变大,即发生变化,那么要想继续保持边际效用均等,那么P2必然变大,这样从生产角度考察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均等规律,那么得出当商品的生产力降低时候,如果商品交换价值增加,那么可能引起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

十五、商品的“惯性”

以上分析得出虽然价值与交换价值有关系,但是当生产者生产力发展价值降低时候,交换比例不一定改变,它可能保持原来的交换比例不变。除非生产者主动降低交换比例!当生产者生产力降低单方提高交换比例时候,消费者可能接受交换比例降低需求量,也可能提高自身生产的商品的交换比例,造成交换比例的不变!由此得出:商品具有保持交换比例不变的性质,除非生产者或消费者改变它。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认可整体与局部分析的不同,整体的结论在具体的表现时候不是唯一的!当生产力发展,虽然价值降低,交换价值是否降低是由生产者主导的!此时消费者不决定交换价值是否改变!交换价值的改变是由生产者传导的!如果生产者主动让出部分生产发展带来的剩余,那么交换价值降低!价值改变后是通过生产者或消费者传导到交换价值的。

当假设商品可以无限时间储藏时候,价值总量可以发生改变。

把内循环外循环概念引到一般交换现象中,以同一劳动衡量的价值看交换,交换是等价交换的,如果以交换一方衡量价值,这时候交换与等价交换略有不同,但也有等价的基础,即都是在内交换等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换,这里可暂时称作相对等价交换。

当部门偷懒造成社会必要时间增加时候,一种情形是生产者即部门依据价值增加,提高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比例提高,消费者降低需求,购买量降低。还有一种情况是考虑利己性,消费者也是其它商品的生产者,交换的另一方即其它部门也会偷懒造成自己生产的商品价值增加,消费者不愿使自己交换中吃亏,所以最后又会达到原来交换比例。这样虽然商品的价值增加了,但交换来的商品数量却没有改变即保持了原来的交换比例!

当生产者生产力发展价值降低时候,交换比例不一定改变,它可能保持原来的交换比例不变。即平衡状态交换价值具有稳定性,除非生产者主动降低交换比例!当生产者生产力降低单方提高交换比例时候,消费者可能接受交换比例降低需求量,也可能提高自身生产的商品的交换比例,造成交换比例的不变!那么由此推出商品具有保持交换比例不变的性质,除非生产者或消费者改变它。

参考文献:

[1]余斌,师新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项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54.

[3][4]白暴力.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 期

[5]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5年7期52-58.

[6]吴兴广.论合成谬误现象在两种价值计量中的体现[J].经济视角,2018年第2期

[7]张俊山.《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经济中的价值现象》[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8][9][10]马克思.资本论[ M].第179页,61页,79页.

On the expande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ouble circulation

WU Xingguang Bei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of how to change the exchange value due to the change of value caused by department laziness, and believes that when the value changes, it needs the initiative of producers or consumers to transmit it to the exchange value. If consumers or producers do not conduct this change, then the exchange ratio has the nature of remaining unchanged. Push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of Chinas economy into all exchanges. Internal exchange is equivalent exchange, and diplomatic exchange is usually said to be exchange based on internal exchange.

Key words: value; Exchange value; Productivity; Equilibrium state; conduction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指尖站群(2024-09-13 11:38:09)回复取消回复

    没人理我,好伤心啊!http://www.cdhpmc.com/

  • telegram官方电脑版(2024-10-16 01:40:10)回复取消回复

    感谢楼主的推荐!https://www.telegram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