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理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财视觉 > 正文

理财视觉

牧原股份的29岁之劫(牧原股份老大)

sddy0082022-10-10理财视觉123

忧伤的29岁

北京天桥的算命届有个心照不宣的小技巧,就是铁口直断时需要设置一个钩子,勾到人心痒痒之处。

例如以贼兮兮的神秘口吻施展话术:

您的运道有道坎。渡过去了,前面海阔天空;渡不过去,一切万事休提。

与之异曲同工的理论就是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龄时点是民间约定成俗的生命之坎。

当然,还有上世纪末引发大讨论的59岁现象,也就是某些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领导同志,到了59岁就寂寞难耐、意志薄弱、犯下亲者痛仇者快的糊涂事。

且不说这些个现象是不是玄学,至少在商界,倒也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巧合

1992年,舞阳钢铁厂热处理车间主任许家印同志,因为放开搞活挣外快、言出必行发福利而被停职查办。于是,辞职后的许同志身不由己地成为许老板,在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创下恒久远的大事业。

——直到2021年12月3日晚以美元债违约的方式,宣告退出资本舞台的中心。

同样是1992年,在南阳市食品公司工作的大学生秦英林不顾众人劝说,辞职开始集约化养猪。据说,他硬是从22头猪起步,生生地做到年净利润超300亿的上市公司,并成为福布斯榜上有名号的人物。

——直到2021年12月6日晚,牧原股份连发32份公告,将31家旗下企业共2125.73万元商票逾期的事实公之于众。

魔幻的是,根据当晚的澄清公告,牧原股份目前仅有9家子公司尚存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755.98万元

咦,堂堂千亿级别市值、2020年净利润超300亿元的牧原股份,居然拿不出700多万元的真金白银来承兑商票?这一声明未能安抚众人,而是使中小股东陷入了更大的不安。

再看看最新的财报(2021年三季报),感觉这个蹊跷决策似乎合理多了:

(牧原股份)货币资金99.50亿元,短期借款187.9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5.12亿元、长期借款145.09亿元、应付债券93.46亿元,长短期债务合计为491.60亿元,其中,短期债务为253.05亿元。

简而言之,有一道怀疑的裂缝在美轮美奂的2020年财报中出现,并迅速蔓延,将牧原股份扯入巨大的旋涡当中。

可见在中国商界,部分民营巨头要撑到30年的持续辉煌,还是很有难度的:

29年就是一道坎。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七十三、八十四是出自于活不过圣人,因为孔子活到73岁,孟子享年84岁;而领导同志的59岁现象,则成为转轨经济时社会治理的经典注脚。

但是,民企大老板们的29年之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A股猪茅到一地猪毛

(一)风口上的猪茅

对于深交所而言,2014年上市的牧原股份是中小板的门面之一,其示范意义不亚于宁德时代之于创业板。

牧原股份目前拥有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余家养殖类子公司。根据2020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司共销售生猪1811.5万头,实现净利润303.75亿元。而曾经的王者温氏股份,2020年仅销售肉猪954.55万头,净利润79.72亿元(注:统计口径包括猪业与禽业)。

资本市场也很给面子,各路价值投资者不间断地爆吹想象空间。牧原股份的市值从上市时的83.88亿元攀升至一度超过4000亿元,比同板块的其它九大A股上市公司的猪业市值之和还高(注:包括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公司的猪业业务)。

猪茅之威,恐怖如斯!

但是,在牧原股份向宇宙第一猪企迈进的过程中,外界对它的质疑声就没有停止过

早在2014年1月,牧原股份通过发审委审核的上市关键期,就有投资者质疑它远超同侪的种猪毛利率(55%-64%)。

从2017年底,新基建扩张的牧原股份的财务报表数据并不好看,而且不时爆出关联交易的大瓜。

2021年3月,雪球网友天地侠影发表了《牧原会是惊雷吗?》一文,全面质疑牧原股份的财务状况。

但架不住时点合适,凭借二师兄身价的高涨,牧原股份一路高歌猛进,秦老板也安然过关。

然而,到了下半年肉价狂跌之下,现金流大减的牧原股份顿觉压力山大,而财务上的盖子也越来越捂不住了。

11月26日上午,招商证券杨某在某交流群内提醒牧原股份的持有者注意风险,称其涉及财务zao假风险,应该很快就要bao雷。

而一周后,上海票据交易所公开的票据逾期数据就出炉了。

(二)路线之争

当1992年秦英林离职养猪时,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他就立下了规模化、产业链的宏伟志向。为此,他先花了半年时间盖起了现代化的猪圈(猪舍),然后才成批次引入猪仔。而先盖猪圈后养猪也成为牧原股份一直坚持的扩张理念。到2014年,牧原股份已经初步建成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完整生猪产业链

这在当时从事生猪养殖的A股上市公司中是个异类,并导致了持续十余年的养猪路线之争。

彼时同行业的大多数猪企(包括当时的龙头温氏股份)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也就是企业在生猪产业链中占据种猪繁育、饲料、疫苗、药品等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关键环节,而把仔猪催肥环节交由农户,等符合出栏标准后再按照一定托管费用买入。

这个养猪路线的优势在于,让企业实现轻资产运营,将资金配置到更高效的环节。因为猪圈搭建需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土地、建筑),且仔猪催肥的周期较长,复合的回报率反而不及育种阶段(根据牧原股份的报告,在非洲猪瘟最严重时期,仔猪的外购价格超过了2000元/只)。因此,从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角度来说,代养模式的效率更高。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在于,与农户的协作符合国家产业发展与民生政策,有利于农村的就业与增收,因而可以建立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获得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的倾斜。

所以,代养模式的规模投入较低,且与农户风险分担,是早期的主流模式。但它的缺点在于利润率被分润,对农户的有效管理较为困难。

相反,牧原股份走的自繁自养模式是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安全可控,在标准化、规模化上具有绝对优势。作为代价,则是重资产运营,前期投入大。

本来,这两种模式的竞争还难分伯仲。但在非洲猪瘟的突袭之下,一切就逆转了

代养模式的非标准化劣势被无限放大。农户及小规模养殖场在消毒、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面临现实困难,一旦被传染疫情,仔猪的病亡与销毁对农户的打击是致命的;而猪瘟的持续性又导致放养模式的长期经营风险,进一步推高代养模式的成本。

而代养模式的劣势正是自繁自养模式的优点,猪企可以将各个生产环节置于高度可控状态之下,且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从2018年起,在猪瘟导致的减产加价背景刺激下,大型猪企逐渐重视自繁自养模式,这对于立志于实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出栏量的企业尤为如此。

猪企进入烧钱圈地时代。

(三)进击的巨人

神奇的是,从公司成立起,牧原股份就一直走在大步扩张的道路上:

在生猪养殖最低迷的2004-2007年,秦英林反而认为这是行业整合和发展的大好时机,先后新建多个养殖场,并建立了灌涨饲料厂等配套企业。

而在上一个猪周期的顶峰(2011-2012年),秦老板更是笃定未来可期,在2011年增加产能55 万头(相当于当年产能的110%),到年底,公司的在建工程超过1.6亿元。

扩张冲动深入秦老板的骨髓。他就好比是游戏中的每把都跟的大佬,根本不看自己手里的牌点,把把梭哈。让你无计可施。

但重资产扩张模式的爆发,仅依靠自有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资本推动。尤其是在养猪成为跨界投资风口的2018年前后,猪企迎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互联网新贵与地产大佬。

首先是喊了8年养猪生意的丁磊终于出手,网易味央于2017年正式开业,给传统猪企以触及灵魂的震撼感。

然后是2019年,在咨询新希望老板刘永好之后,万科老总王石宣布收购环山集团,并投资5.4亿建猪场。同期入局的还有恒大、碧桂园——地产三巨头结成了猪队友。

2020年,华为、阿里云、京东各自宣布入局养猪赛道,它们不约而同地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还有着利用AI进行猪脸识别的噱头。

因此,倍感压力的牧原股份需要借助资本运作的杠杆,扩大与各路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

从2017年底,牧原股份开始在资本市场变着花样再融资,用于产能扩张及补充流动资金,采用的再融资方式就包括了发债、定增、优先股等,而且还不止一轮。

(四)扑朔迷离

大搞基建的过程是相当烧钱的。就连前首富王健林在贵州丹寨投资养猪时,也颇为吃惊地表示:

原来我以为就盖个猪场,他回去跟我说要十万头猪场要几个亿,我说你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问题是现代化的猪圈,的确是需要新风系统、净水系统、智能投喂、污水处理、卫生防疫…五星级猪圈的造价真的可能直追五星级宾馆。

这就迅速推高了猪企的负债率,造成了财报的窘境

而再融资是需要强劲的业绩、靓丽的财务报表作为支撑的。所以这么些年来,牧原股份受到虚高的建造成本、巨额的关联交易的困扰,并不时释放出存贷双高、毛利畸高等危险财务信号…

仅以毛利率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吧。

对于动辄领先几十个点的毛利率,牧原股份的解释是全产业链优势。

但有案可稽的是,牧原股份的生猪销售价格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大致持平(甚至略低于温氏股份售价),这意味着,牧原股份的高毛利率几乎完全依赖于低成本

在2021年6月,该公司曾发布消息称:

(公司)生猪养殖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已经降低到了平均14元/公斤,部分场线甚至达到了13元/公斤。

而在10月27日,秦英林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牧原股份的精益求精的成本控制时,激动之下说出:

(公司)3800头群170日龄体重达170公斤,平均料肉比为2.4:1,综合成本为10.2元/公斤。

我只听说过肉价一日三变的,但从来没听说过三个月内养猪成本猛降27%的。

真要说起来,我更相信分析师在调研报告中写到的:

目前该公司商品猪成本已经下降到14.7元/公斤左右,预计年底可达到14.5元/公斤以下水平。

综上,这弹性颇大的养殖成本,能不能有力地支持牧原股份高人一等的毛利率,从而说服投资者对财报数据的质疑呢?

好吧,我觉得有一腚的难度。

未来之路

长期以来,细数我大A股中财务舞弊较为集中的各板块,农业养殖是横竖都跑不掉的。例如这么多年坚持定期失踪的獐子岛扇贝,例如因缺钱而饿死200万头猪的雏鹰股份……

养殖类上市公司成为事故多发地,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与行业特性有关。例如终端分散、现金交易、农产业审计鉴证困难等。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吹牛皮不上税。例如对于通常企业而言,虚增的销售收入先要缴纳17%的增值税,然后根据虚构的净利润再缴纳25%的所得税,这部分成本是实打实的。但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农产品的税率较低,甚至流转税和所得税是免税的。这就降低了财务舞弊成本,刺激了某些邪念。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从财报中数据直接判断牧原股份的运营。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猪周期下行之势已经越发明显了

生猪价格从年初的每公斤36元降到12月初的18元,牧原股份第三季度出现8.22亿元的罕见亏损。

与此同时,即便在两个月前刚完成95.5亿元的可转债发行,牧原股份的60亿元定增预案依然在坚定推进中。

这就让人开始担忧牧原股份的抗风险能力。因为在周期走低之时,现金流匮乏往往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诱因。

不知道在资本市场继续高歌猛进的牧原股份,能不能安然抵达下一个猪周期的春天?

尾声

所以,回到本文开头,为什么民企做大之后反而容易出现29岁之劫?这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资本的故事。

因为总有冒险精神过剩的企业家,在做大做强过程中痴迷于资本的伟力。在沉湎于杠杆操作的同时,反倒身不由己地被资本战车裹胁着向前冲。不论是一路梭哈的牧原股份秦老板,还是痴迷大大大的恒大集团许老板,概莫能外。

就让牧原的猪再在天上飞一会吧。毕竟小米创始人雷布斯曾经说过: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但风总有减弱甚至停止的时候…

觉得有趣,点赞、关注(公众号:将军箭)不过分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