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理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财视觉 > 正文

理财视觉

金融危机简史 到底是谁造成了危机?|兆民读书(金融危机背后的真相论文)

sddy0082023-03-14理财视觉107

文/程兆民

微信号:zhaomindushu

读者,您好!今年国庆期间,你有没有与家人讨论过房子这个话题?这一轮人们在房产上的狂热,令人瞠目结舌。假日期间,我碰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回老家买房这个话题。看来,人们在房子上的投机狂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房价永远不会跌,大城市房源稀缺...人们为自己买房的行为,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理由。

本周读完《金融危机简史:2000年来的投机、狂热和崩溃》这本书后,我一时无语,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历史不过是在重复,而人们几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这本书的作者斯瓦卢普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后来进入金融界。他在书中写道:房地产诱惑了一代又一代人,到处都是这样。即便是在房价见顶后,对历史的迷恋和根据过去推测未来的倾向也意味着,我们仍将顽固地预期房价长期上扬。不仅普通人有这种偏差,经济学家、政策制订者、贷款机构也有;总之,全人类都如此。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还是大萧条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地产泡沫,或者更近的次贷危机和2007年的大衰退,都呈现了同样的特点。

同历史上的每一次投机狂潮一样,这一次,人们找到了相同的理由:地皮短缺,人口变化,移民流入...听上去都非常合理。

17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世界大国荷兰,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荷兰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形成了大规模的中产阶级。这些人们不仅口袋有钱,还期盼赚更多的钱,而储蓄过剩导致所有资产纷纷涨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众的注意力,被一种叫郁金香的鲜花给迷住了。

20世纪80年代,一向节俭的日本人,突然大肆举债。随着信贷不断增长,日本的银行和个人,都将常识抛到脑后,借银行的钱,似乎不用归还,因为房价会一直上涨。

历史毕竟是历史,今天的人们,只知道结局,却没有亲身经历过。

为什么我说投机狂潮不可避免呢?

因为人性从来没有改变,人是理性的经济学假设,只是一个谎言。

《金融危机简史》的作者这样分析道:即使外界的局势没有大起大落,我们的情绪也总是暗流涌动,在希望、恐惧、贪婪、嫉妒之间摇摆。我们的日常看似通勤般平淡,大家各忙各的,互不搭理,但我们的情绪犹如大海,平静的海面下藏着惊涛骇浪的力量。

诚如作者所言,从历史上历次投机狂潮和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投机和危机并非源于外界,而是源于我们人类自身。每一个人的内心情绪,都在等待着自我表达的时机。每一个人,都准备选择时机去行动,有意或者无意会成为投机狂潮中的一员。并不是只有牛顿这样的科学家会参与投机,卖菜的、修鞋的、上班的白领,乃至更高收入的人们,概莫例外。因为每个人都不甘寂寞,更忍受不了赚快钱的诱惑。

在情绪和理性的天平上,几乎总是情绪,主导着人们的生活。

当情绪主导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喜欢走捷径,自己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越少越好,最好是快速赚钱。

斯瓦卢普写道:最省力的道路总是最受欢迎。我们永远在赛跑,一旦看到领先的机会,我们就捕捉它。如果我们足够成功,他人就会赶紧模仿我们。少干活,多赚钱,一直是大众的信条。

只有那些头脑冷静的人才知道,你必须付出多年的苦功,才能养成所需的技能,学到所需的知识,而大多数人,根本不愿意付出这样的苦功。

当情绪主导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决策的依据是短期目标,对所有人来说,在时间的不确定面前,短期回报才是最重要的。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这就是人性。

贯穿每一次经济周期始末的,是人们的短视,不仅仅个人是短视的,机构也是短视的,甚至历史上的政府,在面对投机时的行为,也经常是短视的。凯恩斯理论没有想到的是,政府总是愿意增加开支来对抗经济的下滑,却不愿意在繁荣时期控制开支。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经济下滑的时候过苦日子,这就是人性。个人追求赚快钱,机构关注短期回报,政府今天花钱求明天的增长,至于长期的效果,又有谁在乎呢?

当情绪主导人们的行为,从众成为现实选择。人们从群体合作中获得安慰,跟随群体一起行动。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选择,不假思索地依赖他人。在社会生活中,他人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的行为选择,始终受到他人的影响。从众,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的确定感,却也让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伟大的哲学家、德国诗人席勒曾经这样说,大部分人已在不断与错误做斗争的过程中精疲力竭,因此只要能从思考的苦工中逃脱出来,他们宁愿将思想的监护权交与他人。

在《金融危机简史》的作者斯瓦卢普看来,人类的投机心理永恒不变。男人和女人,始终努力地在这个世界上寻求机会,追逐利益,世世代代陷入狂热。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赚钱能力,或者低估未来的风险。或受周围舆论的驱使变得狂喜或者恐惧,或者只顾数钱,而忘记风险。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看不见,受不了,闭口不谈。我们根据过去预测未来,着眼于近期,并且总认为未来会更好...

市场并不是有效的,市场几乎总是处于非均衡状态。变,才是市场的永恒主题。而市场是有效的经济学假设,同样是一个谎言。

人性,不可琢磨,千年未变。而人类的金融市场,从零起步,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无比复杂。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与每一位投机者互动,如果突破临界点,往往会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这样说:说到经济衰退与萧条,其实是个人性的问题,经济学家应该应该抛弃“人都是理性的,市场是完善的”这个美好而错误的假设。

《金融危机简史》这本书中写道:“创业者和投机者的希望、贪婪、恐惧,共同构成了金融市场,他们变幻莫测的情绪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为商业的齿轮提供了润滑剂,使个人可以分享群体的力量。但在某些时候,个人会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在固执己见者以及伶牙俐齿者的引领下,无数个人会汇聚成强大的心理浪潮,即所谓的狂热,对资产给出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估价。最后,狂热演变成恐慌,市场崩溃,留下数不尽的遗憾。”

在市场处于狂热和泡沫期间,未来常常难以预测,但往往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先于大众的行动,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发市场突变。

投机浪潮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人性在背后主导的,根本无法回避。当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又该怎么办呢?

我能想到的最重要一点,要清醒地看待债务,记住一句话:债务是要归还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借款人和贷款人。现在的社会,人们都意识到了信用的巨大价值,依靠信用,可以举债,可以借到更多的钱,从而拥有更多的资产或者收购别人的公司。在人们看来,债务并不像过去那么恐惧,相反,它被视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引擎。

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人们只顾享乐,而不愿意过苦日子,世界经济永远无法恢复正常。如果世界经济要回归正常,紧缩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不管你现金流如何,有一天,你借的钱必须要归还。杠杆,就是这样一柄双刃剑。当你沉迷于杠杆的赚钱效应之时,请千万记住:别在挥舞杠杆的时候伤了自己。因为还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纵观当下的世界,很多国家,明显都在回避这个过程。

当然,现在能够跑赢通胀的资产,并不多。这就是每一个人面对的艰难选择。

巴菲特说,人们快速赚到钱之后,往往忘记理性。要求每一个人,都保持理性,独立思考,这并不现实。尽管如此,读者朋友,我还是建议你多阅读,多思考,从人类的金融历史中吸取教训。读史,可以让人明鉴。历史一直这样提醒我们:这次不一样,是一句代价很高的话。法国近代政治家拉法耶特侯爵的话,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牢记:我阅读,我学习,我考察,我倾听,我思考,我通过这些来努力形成尽可能符合常识的想法。

参考资料:《金融危机简史:2000年来的投机、狂热和崩溃》 斯瓦卢普著

程兆民:财经记者、价值投资者、多学科思维模式倡导者。喜欢阅读,执着于传播科学精神,探究投资真谛。

微信号:zhaomindushu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