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理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验分享 > 正文

经验分享

Lonely Planet 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planet龙梦柔)

sddy0082023-02-01经验分享108

Lonely Planet 确实是旅游指南纸质书时代的传奇,世界上大概每卖出四本英文旅游指南,就有一本是Lonely Planet (这个垄断地位估计在中国很难被感知到)他的地位源于四十年来不断的深入目的地,用第一手的体验为私人旅行者提供平价旅行指导,同时,他的指南是遍历式的,不留死角的百科书,一直力争用最严谨和齐全的撰写方式提供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可贵的品质,比如:

1、中立,客观:包括对酒店和餐饮的推荐,包括在历史人文段落讲述时带有的政治立场

Lonely Planet 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planet龙梦柔)

2、负责任的旅行者:融入当地生活,尊重当地人习俗,不破坏生态和对当地人民力所能及的帮助

3、作者的选择:倾向于中立的媒体背景,熟知当地人的生活,通过赞助作者间隔年的形式,而不是雇员,确保作者深入并在目的地居住或长时间停留,但又尽可能规规避过强的本地人视角

所以从阅读体验来看,LP的旅游指南是带有极强的个性风格的,或者叫气质,每一本书都带有相当多对目的地背景故事、历史、风俗成因的讲述和温和的政治文化主张。明显不同于市场上其他只是单纯介绍景点、线路的旅游指南。但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新媒体趋势来看,LP也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这里主要是Lonely Planet在新媒体上的布局十分缓慢,或者说基本是零。

这里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LP自身就带有的慢而精的工作风格,也包括这几年被BBC收购后的战略失策,BBC收购LP后,在所谓电视媒体,杂志媒体和新市场布局上加强投入。但收效甚微,前面有人回答时提及Lonely Planet杂志,其实杂志媒体是BBC整体把授权卖给一家亚洲公司的产物,和LP本身的编辑、发行、作者团队没有任何关系。而LP杂志除了口袋指南这样的小创意外,看不到明显的风格,内容质量不突出(甚至和LP品牌的中立视角相违背),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旅行杂志中,一直也未能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电视媒体上,确实拓展出比如Globe Trekker、Lonely Planet Six Degrees之类的节目,但空间有限。而新市场布局方面的水土不服,中国读者感受会更明显,合作模式太粗放了,甚至引以为荣的内容都不再是优势,传统的英文指南直接翻译过来,并不适合中国读者。

最终BBC选择了出售Lonely Planet,新东家NC2在一次公开声明中讲他们不会局限在传统的内容创作商业模式,但具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是未知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读者越来越多发现依靠创作型作者提供的内容的局限,比如旅游信息的变更,纸质书无法适应当前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仅是LP一本丛书自己的困境。但如果真的脱离传统创作,LP此前引以为荣的个性,多少会打一个折扣,不管怎么讲,如何转型新媒体,是Lonely Planet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从历史经验看,风险确实大于可行性。

至于提问中问到的职业旅行家问题,我觉得是另一个角度的问题,LP的作者不是职员,回报也主要是支撑间隔年旅行,指南书的操作方式都类似,包括大宝石的走遍全球也是在通过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内容。在国外,职业旅行家也要么本身挂靠媒体,要么自己著书立传,即便人们阅读内容的平台在改变,优质的内容,独特的视角,也是永远有需求的。

但在中国情况比较特殊,这两年名目众多的旅行书爆棚,各种谈不上有什么文字功底的作者,在经过出版社包装后,写点旅行鸡汤,就很容易荣登畅销书榜。但这个情况我认为后面会有这样的转变,首先,市场已经过饱和,去看看各大书城的旅行书架就能发现,同质化严重的旅行日记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这类作者的生存空间必然会不断压缩。其次,这种旅行书归根到底是鸡汤,他的受众就是那些教育女人三十岁前要做什么,理财不拼爹,个人成功99个法则的阅读者。这类读者在中国是永远不缺乏的,但成书门槛越来越低,赚的钱只会集中在少数拥有极强个人品牌的作者身上。所以如果陈坤从一不留神走到西藏再继续不留神走到四川新疆不丹尼泊尔而成为中国最畅销旅行书作家,我觉得都是有可能性的。但国内所谓的职业旅行者想在这个市场树立个人品牌是有难度的。所以,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作者开始在转型,做客栈或者旅行社,在自己第一桶金用尽前找到后续的生路,这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市场趋势或淘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telegram中文版网站(2024-10-10 19:25:26)回复取消回复

    楼主今年多大了?https://www.telegram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