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理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财视觉 > 正文

理财视觉

个人理财学习小结(学理财的总结与体会)

sddy0082023-01-05理财视觉82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个人理财、投资、财务方面的书和文档,将体悟到的重要知识点消化后,通过自己的理解 (因此不一定对) 归纳总结在这里,并应用于实际场景。文章里面的一些投资理财具体例子和操作是基于美国市场的,但总体思路是普世的。欢迎有理财意识的各位,无论经验多少,踊跃地提出各种建议和想法,大家一起讨论提升。本文会频繁更新来同步我的理财观。

注:本文仅从大方向上讨论理财,不涉及具体的投资建议。

1. 为什么要学习理财?

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为钱打工。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我们读书读了十几二十年书,掌握了某项技能,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为此劳作一辈子。但是随着结婚生子、父母的老去、经济形势的变迁、消费主义的洗脑,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口袋里的银子越来越少。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并没有学过多少关于“钱”的知识,却一辈子被“钱”束缚。正所谓人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我们想过上高品质的生活甚至财富自由,不想经常为钱烦恼而无可奈何,就应该尽早学习理财这项陪伴我们一生的技能。智商、情商、逆商很重要,但财商,却鲜有人知。因此学习理财、培养财商刻不容缓。

2. 个人理财的N点建议

下面所列的是我学到并总结的几点经验,其中很多建议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但是真正能付之于行动并坚持的少之又少,与君共勉。

Rule 1: 越早开始(有规律地)理财越好

无论爱因斯坦说过没有,至少我个人是认同复利是非常强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投资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6%。小明从25岁开始投资,每年投资2000刀;小红从40岁开始投资,明年投4000刀,他们都投资到65岁退休为止。最后他们的差距有多大呢?请看下表:

虽然小明的总投资额比小红少20%,但最终的投资总资产却比小红多了40%!这就是复利的力量。这个例子过于简单以至于聪明的你肯定有很多疑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40年每年都6%的年化收益率真的存在吗?其他国家或地区不清楚,至少在美国市场通过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后面会专门提到)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早、稳定、有规律地投资,而不是因为市场大涨大跌而根据自己的情绪投资。即使我自己是做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工作的,但我可以明确的说,没有人可以长期稳定地预测市场和未来。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长时间地稳定投资,而不是费尽心思得寻找市场的高点和低点。

No one can time the market. Instead, maximize your time in the market!

Rule 2: 学会记账并养成习惯

推荐复式记账法:来自于会计学,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感觉自己花钱也没有大手大脚,而钱不知不觉就不够用了,不知道都花在哪儿了。尽管现在各种银行类app都有消费记录可以供我们随时查看,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多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对我个人而言,我有中日美三国账户以及一系列飞行、酒店里程,更难以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了。记账是了解我们个人资产、花销和投资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方式了。我是从上个月开始记账的,通过记账,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资产,每天、每周、每个月在各个项目上的支出以及结余。我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会花钱,在人情往来上花费的钱远远超出原来的估计,还发现分配在投资上钱的比例过低而应急的现金比例过高,等等。通过记账,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采取相应策略优化资产投放结构。虽然每天多花了5-10分钟,但是收获巨大。

Rule 3: 了解自己的风险厌恶程度

每个人能接受的风险程度不一样。一般来说,越年轻的时候能承受的风险越大:年轻的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身体条件重新再来,而身外之物的牵挂更少,nothing to lose。随着年纪的增长,财富的增加,渐渐地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后,就慢慢失去那种可以all in的勇气了。所以我的建议是趁着年轻,别太保守了,可以all in,可以多闯闯,大不了从头再来,未来有的是机会保守投资。而年纪上去以后,找到稳定地资产增值方式,不亏本,能保障未来退休生活才是上策。网上风险承受能力评测的网站和测试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我大致是通过福布斯的这篇文章来大致了解了自己的风险容忍程度的https://www.forbes.com/sites/lawrencelight/2017/11/03/how-much-risk-can-you-tolerate-in-your-investments/

Rule 4: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学过大学统计学的同学都知道,独立同分布的N个随机变量的均值的期望不变,而方差是原来随机变量的N分之一。用人话来说就是,通过投资组合是可以做到预期收益不变而降低风险的。比如一个上市公司员工,如果不进行投资,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一切都投资在了公司身上:基本工资、奖金、RSU、保险都是公司提供的,那么风险就很大,需要承担万一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下跌,轻则股票缩水、奖金取消,重则丢掉工作、失业在家的风险。如果定期卖掉股票投资其他资产,培养另外技能投资自己,那么遇到公司效益不佳的损失就会小得多。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早就知道了,但是却一直做不到,为什么?忘记了前提条件:独立(independence)!举个例子,我把谷歌股票卖了,然后买了Facebook、Twitter、Amazon股票,那基本就是徒劳:谷歌和FB、Twitter都是广告公司,相关性极高;Amazon还稍微好一点,但也是一家除了电商,靠广告、云计算的IT公司,和谷歌有太多的重叠。做不到组合的相互独立性,那么上述所说的降低风险就很难做到:几只股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数学意义上的真正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相关性越小越好。既然投资了科技股,那么可以试试金融、传统行业的股票;既然已经有了成熟的美股,那么可以投一投发展中国家的股票;既然投资了单个股票,那么可以分散到债券、mutual fund、ETF,不动产、401K等等。反正就是要找到相关性较小的(做过研究适合投资)资产组合在一起投资。

PS: 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就是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有可能真正“成功”,至少个人不是很赞同。除非真的对某个行业有远超常人的热爱并深挖之,懂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信息,那么all in可能是更好的策略,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份职业或事业,而是志业了。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是这样的。

Rule 5: 懂得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险也是一种投资:保证在巨大意外发生后自己的资产扔能保持稳定。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认为自己不会这么惨,坏事偏偏落在自己头上。年轻的时候我也这样想,外出租车从不买要额外花钱的、保护自己的collision damage waiver等,只买强制性的、保别人的liability。然而小概率事件几乎必然发生(可以数学解释),而没人能预测到具体是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人身保险、医疗险、车险、房屋险、重疾险这些还是很有必要投资的。

另外,市面上有很多保险产品也做成理财模式,比如活到多少岁就每年返多少钱这种的——基本都是忽悠人的。记住你买保险的目的:巨大意外发生后自己的资产扔能保持稳定。所以只买只保重大损失的,而不是有各种附加理财属性的保险。

Rule 6: 合理避税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是逃不掉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税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之后还会写一篇文章来讨论它。税收原本是针对富人征收的,而现在却是对中产阶级征收最多。资本家开公司有各种税收政策(解决就业,刺激经济),更不用说有专业的律师和会计团队想法设法帮忙减税。作为打工者我们雇不起律师和会计,就只能亲力亲为了。还是以美国为例,每年4月15号是报税最后一天,很多人收到大额退税很高兴,殊不知自己之前被withhold过多的税,拿到手的钱变少而损失了多少了。我们可以通过投资退休(401K IRA, EPRP, )和健康账户(HSA, FSA)、避免过多短期投资股市、开设子女教育账户等方式来尽量减少纳税。

Rule 7: 增加被动收入,平衡多种收入的比例

一个人从最早开始赚钱,可能有三个大类的收入:

工资收入投资收入被动收入

很多人只关注于第一项和第二项(也许也没有),却忽略了第三项。劳务所得的工资收入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年龄的上升、精力的下降、在家庭事务中所花的时间增加,如果不是事业有成平步青云的话,那么他的竞争力会在某个年龄点开始呈下降趋势(国内IT业是35岁?)。那么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变老带来的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收入。投资收入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大家也都见识了:如果一家人过去几十年只靠工资收入而没有投资房产,那么大概率这家人现在再也买不起新房了。

被动收入是另一条收入来源。工资和投资(需要不停思考如何投资)收入本质上还都是靠劳动得到的,用时间精力换钱,可以说是人为钱打工,而被动收入则是不需要照看、吃饭睡觉无时无刻都有收入。随着信息行业的告诉发展,被动收入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如有可能,尽量提高这一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真正做到让钱为人打工,成为钱的主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